第390章 专门委员会_崇祯重振大明
优书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90章 专门委员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0章 专门委员会

  心中有了想法,韩爌却没有私下让东林党行动,也没有私下和交好东林党的袁可立商议。

  毕竟他是打着“以威福还主上,以政务还诸司,以用舍刑赏还公论”的旗号,才重新得到皇帝信任,得以入阁任职。

  这种权力分配的事情,他即使心中有想法,也只能让皇帝裁决。

  所以,韩爌在一次处理陕西灾情的常参会议后,当着群臣的面,请求道:

  “臣奉陛下之命,担任逆案审判委员会主任。”

  “戡乱救灾委员会职责更大,请陛下任命大臣,担负主要责任。”

  这番话语说出,文华殿中的群臣,全都静了一下。

  因为他们都知道,皇帝不任命主任的原因,是这个职位不好任命。

  黄立极作为首辅,放在以前的朝代就是礼绝百僚的丞相,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当副手的,除非上级是皇帝和太子、或者挂名的勋贵。

  但是黄立极的能力和威望不够,在戡乱救灾委员会中的作用是为袁可立站台。把袁可立的决定以首辅名义写成票拟,经过批红之后,形成旨意发出去。

 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,朝堂上下早已默认了这个格局。如今韩爌突然在这上面发言,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搞事。

  冷冷地瞥了韩爌一眼,黄立极早就知道这个东林领袖之一,进入内阁后不会那么安分。如今对方拿这件事情着手,他在思索之后,低眉顺眼地道:

  “陛下,臣在内阁事务繁多,实在无力承担更多重任。”

  “请陛下允许臣卸任戡乱救灾委员会的委员,由袁尚书担任主任。”

  “委员会的票拟,由徐学士秉笔。”

  主动请求退出,把写票拟的事情,交给了前段时间被皇帝任命为委员的徐光启。

  这样一来,袁可立以弼政大臣的身份担任主任,就能名正言顺。

  但是韩爌的招数,岂是那么好接?

  在说出请辞的话语后,黄立极见皇帝久久没有回应,袁可立也站着不动,没有发出一言。

  这才感觉到坏了,他刚才有些失算:

  因为皇帝不任命袁可立,并非是顾忌他的面子。还因为袁可立作为兵部尚书,不适合担任主任。

  毕竟兵部尚书说起来也算武职,袁可立发出的命令,不一定能让文官接受。

  而且掌握兵权的袁可立,权力也不能太大,让皇帝感到不安。

  这才是皇帝让袁可立实际主持戡乱救灾委员会,却没有任命他为主任的原因。

  黄立极又经过一番思索后,这才完全想明白。

  这让他恨得牙痒痒,暗叹韩爌利害:

  此人对皇帝心思的把握,已经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
  自己一不小心,就遭了他的算计。

  坐在御座上的朱由检,看到这短短的交锋,已经发现在权术手段的运用上,韩爌高于黄立极。

  也难怪这个人想当首辅,没有把黄立极等人放在眼里。

  不过他留着黄立极,是因为这个人顺从。能力什么的,并不放在首位。

  所以他看着挑事的韩爌,说道:

  “韩学士提出这问题,想必已有答案了。”

  “不如直接道出,众卿一起参详!”

  韩爌听闻此言,知道是真正的考验。压过黄立极什么的,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事。毕竟他担任首辅的时候,黄立极连大学士都不是。

  他成为首辅的阻碍,其实是在皇帝。只有皇帝觉得他能当首辅,他以后才能接任。

  所以,韩爌这次入阁,打着“以威福还主上”的名号,同样选择顺从。并且要展现能力,让皇帝觉得他更好用。

  他提出来问题,自然想好了解决方法,以免皇帝觉得他只会挑事、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 面对皇帝的询问,韩爌道:

  “臣自担任逆案审判委员会主任以来,觉得委员会之设甚好。可以让多个衙门合作,处理紧要之事。”

  “但是委员会如何设置,亟需制度规范。”

  “臣以为所有的委员会,当有大学士在其中,负责秉笔票拟。”

  “再有相关的尚书、侍郎等大臣加入,一同商议事务。”

  这是对委员会制度的肯定,朱由检点头赞许。

  委员会这个名字,源自于他在后世见到的各种专门委员会。但是在这个时代如何设置,他却并没有多少头绪。

  只是觉得委员会的设置很有必要,方便跨部门合作,属于和纵向管理相对应的横向管理。

  如今韩爌说所有的委员会都要有大学士秉笔票拟,其他相关衙门的官员加入。让朱由检的思路,逐渐清晰起来——

  这是让内阁以外的大臣,分享票拟权的机构。

  各种相关衙门大臣的加入,也能让委员会的决定,在执行时没有疑问。

  这是融决策和执行于一体,提高效率的机构。

  转着这些念头,朱由检又听到韩爌道:

  “委员会包含多个衙门,权责实在太大,臣以为当以临时为宜。”

  “像是臣主持的逆案审判委员会,在逆案审判结束后,就应立刻解散。”

  “戡乱救灾委员会,同样也是如此。”

  “甚至以臣之见,现在就应该拆分,把戡乱和救灾分开。”

  戡乱救灾委员会的权责太大,朱由检同样担心。否则他早就可以任命袁可立为主任,主持戡乱救灾。

  如今听韩爌这么说,朱由检神情不动,听听他的下文。

  只听韩爌继续道:

  “陛下曾说,戡乱主要是平定西南奢安之乱、辽东建虏之乱,救灾主要是救陕西等地的旱灾。”

  “两件事务,其实并无多大关联,不应该放在一起。”

  “臣以为可分为戡乱委员会和救灾委员会,两者同时设立。”

  对此有些认同,但也有些担心,朱由检道:

  “朕把两件事情放在一起,是因为如果救灾不利,可能会有动乱。”

  “戡乱和救灾两件事,通常会连在一起。”

  对此韩爌回道:

  “两件事即使连在一起,同样也有主次。”

  “若是动乱不大,让救灾委员会加紧救灾平息动乱即可。”

  “或者陛下让戡乱委员会的主任,加入救灾委员会。”

  “臣以为兵部袁尚书,可以主持戡乱。”

  “内阁黄首辅,可以主持救灾。”

  黄立极听到这里之后,有些惊讶地看向韩爌。

  此时他才发现,韩爌是在为内阁争权力。

  无论是委员会由大学士秉笔,还是推荐他这个首辅担任救灾委员会主任,都是在为内阁争权。防止袁可立等九卿,继续扩大权力。

  朱由检此时也听出了韩爌的用意,但是他对此事并无反感。因为他同样也担心自己的改革幅度太大,有可能出现问题。

  之前一直没有任命戡乱救灾委员会的主任,就是出于这方面的担心。毕竟让兵部尚书既掌军又秉政,危险实在太大了。

  即使他相信袁可立的忠心,也不能给臣子这个权力。

  如今韩爌提议分成两个委员会,确实免了他的担心。有内阁的人制衡,不虞兵部的权力太大。

  所以朱由检欣然道:

  “韩学士所言甚好,以后戡乱救灾委员会,就分为戡乱委员会和救灾委员会。”

  “这两个委员会都由黄首辅亲自督导,袁兵部主持戡乱委员会,徐学士主持救灾委员会。”

  “同时,袁兵部担任救灾委员会副主任,负责调动军队救灾、并且在可能出现动乱时,即使调兵平乱。”

  “徐学士练兵有功,在军事上颇有见地,同时担任戡乱委员会的副主任。”

  “黄首辅负全责,两个委员会的决策,都要由黄首辅同意。”

  这样互相兼任,再由黄立极名义上督导。和以前看似有些改变,其实内核却还一样。只是明确了袁可立主导戡乱,徐光启主导救灾。

  委员会的成员,朱由检也做出了调整。负责军饷的户部左侍郎李长庚、和工程军械相关的工部尚书薛凤翔、卫尉寺卿刘侨,被列入戡乱委员会。

  吏部尚书杨景辰、户部尚书毕自严、工部尚书薛凤翔、太府寺卿郭允厚、太仆寺卿陈奇瑜、卫尉寺卿刘侨、总督移民张梦鲸,被列入救灾委员会。

  这样调整下来,袁可立的权力大大减少,相比以前有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做下属,权力急剧缩水。

  甚至,若非皇帝把工部尚书薛凤翔丢进了戡乱委员会,袁可立的戡乱委员会下属,就只有负责军饷的李长庚——

  跨部门的权力,只是催饷更方便。

  这样调整下来,群臣也终于知道了,韩爌针对的是谁。

  之前还几乎是首辅的兵部尚书袁可立,在经过这次调整后,权力又回到了兵部那一块。即使还兼任救灾委员会副主任,却已不是主导。

  这让很多官员,看韩爌的目光发生了变化。认为他是真的能顶事,没辜负大伙儿把他推上来——

  他是为数不多能改变皇帝决定的人,甚至还改变了皇帝对权力的分配。

  当初群臣提议增加阁臣,就是这个目的——

  让没有附逆罪名的官员,和皇帝据理力争,防止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,他们只能执行。

  韩爌没辜负他们的期望,在权力的分配上,成功发出了声音。

  这对所有文官来说,都是一大胜利。韩爌在文官中的声望,因此急剧上升。

  同时,群臣也有很多人,把目光看向了徐光启。

  之前他们因为宗教上的事情,以为皇帝对徐光启不待见。

  现在才知道皇帝是要对徐光启大用,确认他的忠心。

  这次,徐光启被任命为救灾委员会主任,杨景辰、毕自严等大臣,在委员会都是他的下级。

  他拥有的权力,可谓直线上升。成为当前朝堂上,最有实权的人之一。

  甚至可以说,韩爌在威望上收获大。徐光启才是在实权上,收获最大的人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sw8.cc。优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ysw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